华尔街本篇文章1568字,读完约4分钟

当火车进入汕尾地界,大海已是近在咫尺,就连呼吸的空气也带着一丝咸味。众所周知华夏文明属于大陆农耕文明,但是当你身处岭南,这里濒临南海和太平洋,海岸线长、大小岛屿星罗棋布,这里的先民面海而生,让你不得不产生一种疑问,新石器时期华夏文明是否海陆兼具?至少在岭南地区,海洋文明的特征是否更加突出?这里的先民在几千年以前到底是怎么样的生活面貌?

 

恰巧在此时,沙坑遗址进入了我们的视野。2022年春伊始,广东省汕尾市城区捷胜镇沙坑古遗址全域考古调查全面启动,这是迄今为止针对沙坑古遗址展开的最大规模、最具深度的考古调查。一年多过去了,随着调查活动的有序推进,一幅关于南中国新石器早期的历史追溯正在逐渐揭开面纱,向世人展露她的真容。

 

沙坑考古调查的领队是蜚声国内外的考古学家唐际根,他身兼南科大讲席教授、国际古物古迹理事会(ICOMOS)专家等职务。唐际根带领南科大学社科中心文化遗产实验室、地球与空间科学系、海洋科学与工程系,联同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采用“八步调查法”对沙坑村与东坑村附近的区域进行了深入调查。据悉,“八步调查法”为唐际根首创,是他与南科大师生在考古实践活动中提出的田野考古调查新方法,这一新方法曾在2021年的河南商丘考古实践中大放异彩,南科大师生采用此方法成功找到了深埋地下9米的北宋“南京”城的城墙与宫殿。而在汕尾的沙坑古遗址,“八步调查法”也在此得到了进一步的实践与优化。

/uploads/allimg/230515/143014J40-0.jpg

唐际根教授在行前会议上布置工作

 

据唐际根介绍,沙坑遗址是我国南部沿海地区重要的古文化遗址。经过考古队长达一年多的田野工作,沙坑南部出土了大量夹砂陶片,少量泥质陶片、石器、木骨泥墙块、石英器(料)、石块、骨块等。最大收获是发现沙坑南遗址有连续的文化层堆积,且其最早地层年代距今约 6000 年,最晚地层大致距今3000年。这表明,汕尾捷胜沿海存在距今6000-3000年间长达3000年的连续性人类活动遗迹。保护好该遗址并安排科学发掘,可助力于建立起我国南部沿海完善的史前考古学文化序列。此外,沙坑遗址出土的夹砂陶片中带棱角的石英碎粒、地层中大量出土的石英器(料)、木骨泥墙块等,均为海岸沙丘缺少材料,这些现象为古人类活动半径、资源获取区域、行为模式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考古队将以专题研究的角度,对各项材料进行实验室观察、分析和检测,尽可能深入解读沙坑南遗址。

/uploads/allimg/230515/1430144H4-1.jpg

唐际根教授在考古调查现场指导工作

 

而东坑南遗址的可贵之处是现今地表即是古代地面,它与沙坑南遗址隔河相望又近在咫尺,二者均沿美丽的海岸线分布,且文化内涵反映独特的滨海生活方式,非常适于建设一处“史前文化公园”。东坑南遗址因尚未进行考古试掘,地表遗物也暂未进行系统整理,故其文化属性有待商榷。但根据现有遗物观察记录,东坑南遗址年代跨度较大,富有科研潜力,有助于搭建粤东地区史前文化框架的框架。

/uploads/allimg/230515/1430145S2-2.jpg

沙坑考古调查现场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不可或缺的一步。目前沙坑遗址现有出土文物所呈现的种种信息表明,沙坑遗址是研究我国华南沿海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资料,是南部中华文明探源追溯的重要版块。

 

相关考古研究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居住在南海之滨的岭南先民就已经使用平底小舟,从事海上渔业生产。距今5000—3000年期间,南中国已经形成以陶瓷为纽带的贸易交往圈,并通过水路将其影响扩大到沿海和海外岛屿。先秦时期的岭南先民已经穿梭于南中国海乃至南太平洋沿岸及其岛屿,其文化间接影响到印度洋沿岸及其岛屿。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沙坑遗址考古发掘的开启,以沙坑南为中心,捷胜沿海具有发掘更多古遗址的潜力,将为南中国的考古溯源提供有力支撑,为南岛语族研究提供重要的史前材料。

 

作者:舒怀